欢迎访问中国民族医药协会适宜技术分会!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综合新闻 更多>>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
日前,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1年10月17-18日,由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
摘 要 非遗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在实际工作中也...
  教育培训
  单位账号
网站整改中。。。。。。
全国名医专家
 
通知通告 更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02-10 国办发〔201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4年1月28日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需基本平衡,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食物与营养发展成效显著。但是,我国食物生产还不能适应营养需求,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与健康知识缺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保障食物有效供给,优化食物结构,强化居民营养改善,特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保障食物有效供给、促进营养均衡发展、统筹协调生产与消费作为主要任务,把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人群作为突破口,着力推动食物与营养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着力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食物数量与质量并重。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重视食物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加强优质专用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提高优质食物比重,实现食物生产数量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   坚持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现代营养理念引导食物合理消费,逐步形成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促进生产、消费、营养、健康协调发展。   坚持传承与创新有机统一。传承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优良膳食传统,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膳食方式,创新繁荣中华饮食文化,合理汲取国外膳食结构的优点,全面提升膳食营养科技支撑水平。   坚持引导与干预有效结合。普及公众营养知识,引导科学合理膳食,预防和控制营养性疾病;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食物与营养需求,采取差别化的干预措施,改善食物与营养结构。   (三)发展目标。   食物生产量目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全面提升食物质量,优化品种结构,稳步增强食物供给能力。到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5.5亿吨以上,油料、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等生产稳定发展。   食品工业发展目标。加快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集群优势突出、结构布局合理的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品牌信誉好、产品质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食品加工及配送企业。到2020年,传统食品加工程度大幅提高,食品加工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全国食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   食物消费量目标。推广膳食结构多样化的健康消费模式,控制食用油和盐的消费量。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口粮消费135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类13公斤、肉类29公斤、蛋类16公斤、奶类36公斤、水产品18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   营养素摄入量目标。保障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控制脂肪摄入量,保持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量。到2020年,全国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200—2300千卡,其中,谷类食物供能比不低于50%,脂肪供能比不高于30%;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78克,其中,优质蛋白质比例占45%以上;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摄入量基本达到居民健康需求。   营养性疾病控制目标。基本消除营养不良现象,控制营养性疾病增长。到202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全人群贫血率控制在10%以下,其中,孕产妇贫血率控制在17%以下,老年人贫血率控制在15%以下,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控制在12%以下;居民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率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供给稳定、运转高效、监控有力的食物数量保障体系。稳定耕地面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牛肉、羊肉、禽肉供给比重。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保障水产品供应。广辟食物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杂粮、木本粮油等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等产地初加工。积极推进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加强市场网络和配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安全卫生、布局合理的现代食物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数量安全智能分析与监测预警,健全中央、地方和企业三级食用农产品收储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食物供给。   (二)构建标准健全、体系完备、监管到位的食物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物安全监管制度,健全各类食物标准,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规范食物生产、加工和销售行为。加快推进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集中创建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完善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推进食物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加大对失信企业惩处力度,增强企业诚信经营意识。加强食物安全信息共享与公共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应急处置,强化舆论监督和引导。   (三)构建定期监测、分类指导、引导消费的居民营养改善体系。建立健全居民食物与营养监测管理制度,加强监测和信息分析。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视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摄入过多等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养教育,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   三、发展重点   (一)重点产品。   1.优质食用农产品。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米袋子”和“菜篮子”产品质量。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积极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严格保护产地环境。   2.方便营养加工食品。加快发展符合营养科学要求和食品安全标准的方便食品、营养早餐、快餐食品、调理食品等新型加工食品,不断增加膳食制品供应种类。强化对主食类加工产品的营养科学指导,加强营养早餐及快餐食品集中生产、配送、销售体系建设,推进主食工业化、规模化发展。发展营养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促进居民营养改善。加快传统食品生产的工业化改造,推进农产品综合开发与利用。   3.奶类与大豆食品。扶持奶源基地建设,强化奶业市场监管,培育乳品消费市场,加强奶业各环节衔接,推进现代奶业建设。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大豆资源优势,加强大豆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培育,扶持国内大豆产业发展,强化大豆生产与精深加工的科学研究,实施传统大豆制品的工艺改造,开发新型大豆食品,推进大豆制品规模化生产。   (二)重点区域。   1.贫困地区。采取扶持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食物消费水平。创新营养改善方式,合理开发利用当地食物资源。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采取营养干预措施,实现贫困人口食物与营养的基本保障和逐步改善。   2.农村地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商贸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城镇现代流通业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拓农村食物市场,方便农村居民购买食物。   3.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饮食条件,加强对在外就餐人员及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膳食指导,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模式,控制高能量、高脂肪、高盐饮食,降低营养性疾病发病率。   (三)重点人群。   1.孕产妇与婴幼儿。做好孕产妇营养均衡调配,重点改善低收入人群孕妇膳食中钙、铁、锌和维生素A摄入不足的状况,预防中高收入人群孕妇因膳食不合理而导致的肥胖、巨大儿等营养性疾病。大力倡导母乳喂养,重视农村地区6个月龄至24个月龄婴幼儿的辅食喂养与营养补充,加强母乳代用品和婴幼儿食品质量监管。   2.儿童青少年。着力降低农村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做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保障工作。遏制城镇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长态势。将食物与营养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加强对教师、家长的营养教育和对学生食堂及学生营养配餐单位的指导,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强化营养干预,加大蛋奶供应,保障食物与营养需求。   3.老年人。研究开发适合老年人身体健康需要的食物产品,重点发展营养强化食品和低盐、低脂食物。开展老年人营养监测与膳食引导,科学指导老年人补充营养、合理饮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四、政策措施   (一)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加强对居民食物与营养的指导,提高全民营养意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树立科学饮食理念。研究设立公众“营养日”。开展食物与营养知识进村(社区)入户活动,加强营养和健康教育。发布适宜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定期在商场、超市、车站、机场等人流集中地发放。发挥主要媒体对食物与营养知识进行公益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营养知识传播的科学性。加大对食物与营养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强流通、餐饮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食物生产与供给。全面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地方人民政府的食物安全责任。加大对食用农产品生产的支持力度,保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加大对食物加工、流通领域的扶持力度,鼓励主产区发展食物加工业,支持大中城市食品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效治理面源污染。支持到境外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   (三)加大营养监测与干预。开展全国居民营养与基本健康监测工作,进行食物消费调查,定期发布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状况报告,引导居民改善食物与营养状况。加大财政投入,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就餐环境。   (四)推进食物与营养法制化管理。抓紧进行食物与营养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工作,适时开展营养改善条例的立法工作。针对食物与营养的突出问题,依法规范食物生产经营活动,开展专项治理整顿,营造安全、诚信、公平的市场环境。创新食物与营养执法监督,提高行政监管效能。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   (五)加快食物与营养科技创新。针对食物、营养和健康领域的重大需求,引导企业加大食物与营养科技投入,加强对食物与营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研究。加强对新食物资源开发和食物安全风险分析技术的研究,在科技创新中提高食物安全水平。加强食物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促进食物安全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深入研究食物、营养和健康的关系,及时修订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咨询指导。由农业部、卫生计生委牵头,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林业局等部门参加,建立部际协调机制,做好本纲要实施工作。继续发挥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的议事咨询作用,及时向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意见。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纲要确立的目标、任务和重点,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当地食物与营养发展实施计划。
基地建设 更多>> 
河南杰东药业有限公司隶属于北京杰东教育科技中心,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公司自2007年在北京成立以来,先后在郑州,上海,广州,南京,济南,西安等地成立15家子公司,涉及医疗器械、消毒产品、企业咨询管理等多个领域。公司配有完善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及生产资质,具备10万级净化车间及配套检验设施。公司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已与全国各地经销商及海内外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品种齐全,价格合理,以多品种经营特色和薄利多销的原则,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公司秉承“尽心才能尽力,尽力才能发展”的经营理念,在保障人民健康和促进行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业务范围:申办国家药监局国食健字(带蓝帽)、保健食品号、化妆品号、消毒杀菌产品号以及医疗器械批号。代办GMP厂认证、SC、红章批文以及特种批文等。人事局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推荐评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证考试、学历证书等。国家官网永久查询,真实有效。 我们有丰富的申报经验,精通相关法规,所有的工作都由我们负责,您不必为产品申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繁琐问题费心! 我们有专业的技术群体,精通申报程序、合理安排申报流程;熟知国内各检验机构情况、合理安排检验机构和检验时间;熟知相关法规、避免违规行为导致的时间拖延! 我们将为客户提供最省心、最省事、最省时、最优质的服务! 我们深深的意识到:一次令客户满意的服务将是我们最宝贵的宣传手段。本著以客户为本的原则,我们将尽心、尽力、尽责为每一位顾客提供最完善的服务。我们一直认为信誉是网站的生命,本站始终坚守信誉第一的承诺!
 
组织机构 更多>>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适宜技术分会会长简介 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劳动模范,第三届国医大师,全国首届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第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科技部科技评审专家,教育部高校设置委员会评审专家。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脾胃病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浊毒证(慢性胃炎)重点研究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脾胃病科)、重点学科(中医脾胃病学)主任。李佃贵行医50 余年,德医双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首创浊毒理论,有效逆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并擅长从浊毒论治多种脾胃病及内科杂病。
健康服务 更多>> 
广州利君实业集团确山利君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1月是一家多元化项目及产品的输出**。公司主经营:抑菌液,压片糖果,固体饮料以及同类产品代加工。产品都是以博大精深的中医草木萃取为原理,重在安全有效,且操作简单,更是将公司的项目、技术毫无保留的教会给经销商,帮助他们更好的开拓市场及更好的服务顾客。广州利君实业集团确山利君药业有限公司旗下拥有多元化品牌,已经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公司线上线下同时操作,为经销商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公司秉承品质至上。服务为先、世界同步、诚信共赢、专注专业、坚守承诺、以客为根、以质为本的经营理念,坚持 高起点、高定位、高品质、**率的经营原则及客户至上、精益求精的企业宗旨,公司始终将产品品质管理放在首位,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专业服务!
 
政策法规 更多>>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处:   为进一步做好2019年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以下简称先进单位)复审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根据《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审命名管理办法》(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49号)要求,我局委托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对期满的先进单位进行复审。2019年共有288个县级和27个市级先进单位需纳入复审(名单见附件1)。复审标准和程序参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2017年版)》(国中医药医政函〔2018〕128号)和《市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申报评审方案》(国中医药医政函〔2018〕130号)。   二、各有关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先进单位复审工作,加强对辖区内先进单位的日常指导、督促和检查,不断巩固创建工作成果;要严格复审标准和程序,将复审工作作为持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切实推动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做好基层中医药工作;要注意总结先进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凝练提升,在本省(区、市)内加以复制和推广,积极发挥先进单位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三、各有关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要注意将先进单位复审工作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健康扶贫工程,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等工作结合起来,在持续巩固先进单位建设成果基础上,着重加强乡村中医药服务、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中医科室建设、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中医药城乡对口支援以及中医药健康养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社会办医等方面工作,体现先进单位建设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使先进单位复审成为推动工作落实的有效举措。   四、各地在复审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有关工作纪律和要求,严禁复审地区违反公务接待规定,严禁复审专家接受超标准接待、收受礼金礼品等行为。   五、各有关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请在2019年9月底前完成复审工作,并将复审材料(目录见附件2)纸质版报送我司基层服务管理处。我司将组织对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上报的复审材料进行审核,审核结果将于2019年底前公布。   在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与我司基层服务管理处联系。   联 系 人:石立鹏 程 强   电 话:010—59957693 010—59957816   附件:   1.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019年复审名单   2.复审材料报送目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2019年1月7日
专题报道 更多>> 
2月1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局长于文明、副局长王志勇调研《中国中医药报》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媒体时代推动中医药领域媒体融合发展召开座谈会。   余艳红、于文明、王志勇一行走进报社新媒体部、《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社,向新媒体部同志了解报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情况,察看了中国中医药网站、微信、舆情监测平台以及中医健康养生微信、微博、头条号、微店、数字杂志等媒体平台的运营情况,与一线采编人员做了详细交流。之后与报社领导班子、中层干部进行座谈。座谈会上,报社负责同志汇报了近期工作,局领导充分肯定了报社新领导班子成立后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进展,肯定了报社上下全体同志呈现出的勤奋工作的精神面貌,并寄语要总结好30年成绩经验,抓住新时代中医药发展大好形势,乘势而上,奋力开启事业发展新篇章。   余艳红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必须加快建设新型中医药主流媒体,做大做强中医药主流舆论。她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推动中医药领域媒体融合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坚持正确方向,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系统阐释中医药的“五种资源优势”“三大作用”,唱响新时代的中医药强音。要坚持改革创新,以基于移动端的新兴媒体为重点,探索建立中医药领域媒体融合发展的矩阵平台。要坚持以人才为根本,从思想锻造、文化塑造、机制保障等方面,打造一支政治可靠、专业过硬的中医药媒体人才队伍。   于文明强调,报社一定要抓住中医药事业发展这个大好时机,以及单位转制改革这个大好机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中医药发展大局做好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市场运营;坚持“三个服务”的基本定位,承担好局机关主流媒体的职责任务,宣传党的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宣传中医药行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服务好广大读者群众。   王志勇指出,报社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准确把握传媒发展变革的新趋势,在强化理论武装上下功夫,在挖掘文化精髓上下功夫,在提升内容优势上下功夫,在建设人才高地上下功夫,保证中医药新闻舆论工作的正确方向,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步伐,塑造中医药宣传文化品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司办负责人,中国中医药报社负责人及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
名医推荐 更多>> 
  地方中医院 更多>>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在线申请 | 人员查询 | 备案查询
  •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适宜技术分会  www.mzjs.org.cn 技术支持:北京康芝源医学研究院
  • 地  址:北京市石景山区杨庄路110号华信大厦8层
  • 电  话:010-56211011 邮箱:kzy120@126.com
  • Copyright © 2009-2018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2023033150号-2